关于防范涉疫情电信诈骗洗钱的风险提示

2020-03-16 点击数:1027

  目前,全国各地均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为打赢防控新冠肺炎阻击战凝心聚力、并肩作战。但在此紧要关头,犯罪分子却利用人民群众对疫情防护用品的迫切需求,甚至利用人民群众的爱心、善意实施电信诈骗,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妨害疫情防控保障工作大局,由此形成的洗钱风险不容忽视。

    涉疫情电信诈骗基本手法
  一、利用虚假销售口罩等防护用品实施诈骗
  近期,某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破获5起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发布虚假口罩广告实施诈骗的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5人,缴获作案工具手机、银行卡等物品,并为受骗市民挽回损失45万元。
  (一)典型案例一
  被害人在微信上找人购买口罩,支付9400元后,被卖家拉黑。接到警情后,民警立即开展工作,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并将线索转至公安分局。目前,警方已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二)典型案件二
  报警人在微信群中添加了一个虚假口罩供货商,报警人分三次向对方转款共计42万元,转款后经查邮寄单号并不是口罩,而发觉被骗。接到警情后,民警迅速行动,紧急联系相关银行并召回工作人员,在受害人报案后第一时间成功止付嫌疑人账户,为被害人全额挽回经济损失。目前此案正在侦办中。
  二、伪装公益慈善等机构组织“爱心捐款”实施诈骗
  如犯罪分子通过微信、QQ、社交网站等多种方式,冒充红十字会、慈善会等民政慈善组织名义,向群众发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献爱心”的虚假捐 款信息,利用群众的同情心实施诈骗。
  三、利用铁路、机票、酒店、旅行、快递“退改签”实施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发送短信,以航班、列车出行等行程因疫情影响被取消、办理改退签获赔偿、酒店押金退还、快递邮路受阻为由,诱导受害人拨打短信中的电话或登录网址,进一步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号码、密码、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骗取卡内余额。
  四、谎称亲属感染、购买防控疫情物资等实施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疫情导致一些外出探亲访友或务工人员未能及时返回的情况,冒充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学校或某公司工作人员,以父母、孩子等亲属突然高烧,已被隔离医治为由,要求亲属先行汇缴纳“住院费”等至指定账户,骗取受害人钱财。
  五、以兜售所谓防治新冠病毒“特效药或秘方”实施诈骗
  诈骗分子假冒政府、医疗机构、药物研究所、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等名义,以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推销所谓的防疫“新药”、“进口抗疫药品”、“强身健体秘方”等,用假冒伪劣药品贴上外文标签,冒充国外研制新药,诱导受害人购买,进而实施诈骗。
  六、冒充医务人员实施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二手交易网站、社交网站等散布可帮忙联系医院提供住院床位等虚假信息,诱导受害人进行转账汇款实施诈骗。
  七、网络刷单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疫情发生以来民众长时间居家、收入减少的情况,通过网站、QQ群、微信、58同城、赶集网等网络渠道发布虚假网络兼职招聘广告,以帮助网站刷销售量、信誉度为由,以在网上简单操作轻松赚钱的手段来引诱受害人,受害人付定金款后,以“任务未完成”“卡单”等借口,拒绝支付本金和报酬,拒不退款,骗取钱财。

温馨提示:提醒广大人民群众,务必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医疗防护用品,不轻信任何网络电话,不透露个人信息、不转账、不点开不明链接,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拨打报警电话,谨防上当受骗!